您好,贵州中黔金科产业投资有限企业欢迎您!

经济数据超预期,1月迎来“开门红"

发布时间:2017-02-15 03:56 | 点击率:

今年1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数据已经出炉,开年这一个月经济运行状态如何?一起来看看吧~

1月PPI再创新高,经济运行回暖

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CPI同比增长2.5%,预期2.4%,前值2.1%;PPI同比增长6.9%,创逾五年新高,预期6.5%,前值5.5%。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分析说,根据测算,在1月份2.5%的C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上涨的翘尾影响约为1.5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1.0个百分点;在PPI同比涨幅中,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6.1个百分点,新涨价影响约为0.8个百分点。

业内专家分析普遍认为,1月份核心CPI的适度上涨表明经济运行回暖;PPI虽然同比涨幅创下自2011年9月份以来新高,但持续上涨态势可能放缓。总的来看,全年物价水平不会有大的起落,通胀压力并不明显。

“现在是最好的时代,想让它(PPI)涨的在涨,不想涨的(CPI)没怎么涨,对中国企业信心恢复是最好的。”申万宏源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现在增长企稳,PPI高位,这一组合使得政策更多考虑金融机构的去杠杆防风险。他预计,今年CPI通胀将维持温和格局,在2%左右波动,考虑到中美经济延续去年下半年开始的向好势头,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有力支撑,预计一季度PPI会继续冲高,需要关注二季度是否出现高位回落。

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姜超、顾潇啸认为,1月CPI再升但短期筑顶,2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大概率转负,CPI有望大幅降至1.6%,通胀压力将明显缓解,而2月以来煤价续降,钢价反弹,油价上行乏力,PPI环比或基本持平,考虑到去年同期基数依然较低,预计2月PPI同比继续回升至7.3%,或是年内顶点。

专家:货币政策无需转向紧缩

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节后央行曾暂停了一周公开市场操作,近日央行重启了逆回购。对于1月份经济数据超出预期后续的货币政策走向,市场普遍认为,目前仍不需要转向紧缩。

其中,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认为,PPI同比超预期较多,但环比增幅下降,最高峰可能已过,向下游的传导刚刚开始。CPI同比也超预期,一定的温和通胀利于消化债务,对经济来说是个好消息。接下来需要观察的是,如果PPI见顶,对CPI的传导是否会持续一个阶段,能把CPI拉到什么程度。这也取决于中央政府给出的今年经济增长速度,以及能够容忍通胀的程度,他预计2.5%~3%之间的CPI应该能为政策决策者所接受。若以此为目标,现在则是观察的时间窗口,并不需要启动更为严厉的政策。

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经济学家章俊称,CPI中的非食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今年CPI走势依然主要会较大地受到食品价格以及季节性波动影响,而核心通胀保持相对平稳。章俊认为,最近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层面的动向本质上是希翼抑制国内资产价格泡沫(金融去杠杆)来减弱催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因,而并非是希翼借此来扭转在跨境资本流动和人民币汇率方面的困局。同时考虑到M2增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加杠杆导致货币乘数高企,金融去杠杆客观上也会收紧货币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通胀上行。因此如果单纯出于考虑通胀问题,央行无需采取类似加息等额外货币紧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