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节前连续“发红包”,如何理解?
发布时间:2017-02-06 10:06 | 点击率:
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方面动作频频。先是自1月16日-19日期间连续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累计超过万亿,创下历史记录,随后又在20日宣布对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为期28天的临时流动性支撑。一时间市场关于央行降准的议论四起,真的是这样吗?
央行“发红包”,连续投放流动性
1月20日下午,央行宣布,为保障春节前现金投放的集中性需求,促进银行体系流动性和货币市场平稳运行,人民银行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为在现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临时流动性支撑,操作期限28天,资金成本与同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致相同。这一操作可通过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实现流动性的传导。
结合此前央行在1月16日-1月19日短短四天时间内连续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累计投放流动性高达10350亿元的行为,市场关于央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是否有变议论四起,有认为央行此举属于变相降准的观点出现。而实际上,“降准”作为央行释放流动性的“大招”,自从2016年2月底,央行进行过一次降准之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同时官方也在一直强调维持“稳健”的货币政策。
对此,业内专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普遍认为,不宜对此过分解读,央行此举与“降准”不同,货币政策并未发生转向。
“变相降准”、货币政策转向?专家:想太多
其中,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不宜将此次操作误读为降准,央行货币政策依然保持稳健中性。他表示,央行这次提供的临时流动性支撑,商业银行是要向央行支付利息的,利率与同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致相同,这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操作是不同的。此外,2016年以来信贷增速并不低,全年新增12.65万亿,剔除地方债务置换则更多,降准会进一步刺激信贷增长,不利于降杠杆。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同日公布的2016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宏观经济正逐步企稳,客观上要求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而央行这次采取的临时流动性支撑措施,主要是为应对季节性因素,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稳定和利率平稳,并未改变货币政策走向。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这是央行应对季节性因素的精准调控”。他分析到,春节前夕,奖金发放、采购年货、发红包、返乡等活动密集,会对银行形成较大现金需求,而节后现金会回笼,这是每年都有的典型季节性因素。在当前较为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下,央行选择为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28天的临时流动性支撑,措施、时长非常精准。
定向大型银行,中小银行怎么办?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央行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针对几家大型商业银行。那么中小银行,以及其他需要资金的机构,将会怎样?
央行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这一操作可通过市场机制更有效地实现流动性的传导。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道,近期市场流动性偏紧,大行也相对偏紧。如果大行的流动性偏紧,不愿意拆借给中小银行,市场利率便会被抬上去。央行此举希翼通过向大行注入流动性,促进大行向中小银行拆借,以达到向市场释放流动性的目的。
燃眉之急已解,流动性紧张问题未破
但此次操作解决燃眉之急后,是否能彻底解决流动性紧张问题呢?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节前将有总计6575亿元资金到期,而节后至2月底,若考虑到此次操作,到期资金到期量将上升至23250亿元,资金回笼压力较大。尽管考虑到节后有现金回笼,但流动性缺口仍然不小。
中金企业研报指出,从目前来看,央行投放资金量并不充裕,且期限偏短,在投放流动性总量和结构都不算理想的情况下,市场对未来流动性担忧加剧,这会导致机构借入长期资金。短期内,央行有必要继续投放类似MLF的长期限资金,2017年第一季度仍是流动性波动最大的时段,建议投资者做好流动性管理和控制杠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