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政协委员眼中的“稳”
发布时间:2022-03-07 08:29 | 点击率: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 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金融时报》记者粗略统计发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稳”字共70余次。一个“稳”字,不仅是今年两会的关键词,更是新的一年里我国经济工作的总基调。那么,2022年,大家要稳什么?如何稳?几位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的政协委员谈了他们各自眼中的“稳”。
稳增速 稳方向
“今年,我国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这样的背景下,稳住经济发展速度就极为重要。”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刘忠范表示。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为8.1%,高于“6%以上”的目标。“取得这样的成绩,可以说是非常亮眼、鼓舞人心。”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徐大勇表示,要保持经济常态化恢复、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将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需要下大力气稳定经济增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GDP增长的预期目标为5.5%左右,并强调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
展望2022年,政协委员们普遍认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利条件没有变。接下来,必须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有了“稳”的基础,并牢牢把稳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两个战略方向,稳中求进才能顺利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不断涌现。
稳政策 稳预期
“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看来,宏观政策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手段。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那么,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主要着力于哪些领域呢?王一鸣认为,实行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应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方面的支撑力度;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等领域增加投入,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增强长期动能。
在货币政策方面,王一鸣建议,统筹考虑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政策空间的平衡,把握好宏观政策节奏和力度,稳定市场预期。政策发力适当靠前,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推动高质量发展。
稳主体 稳就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稳增长的核心是稳住企业,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杨德才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主体有信心,才会不断扩大生产经营,创造更多财富、税收、就业,进而为扩大消费创造条件,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才有基础。
杨德才表示,今年,要着力推进助企纾困,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提升市场主体盈利水平;加大金融支撑力度,进一步推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特别是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的精准支撑;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动力,稳定并增强市场主体信心,稳固并壮大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促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加强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